余杭法治建设有了“晴雨表”专家论证余杭法治建设量化评估体系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陈恩美
本报讯
为测评法治社会建设得如何,杭州市余杭区建起了一套科学的量化标准。11月9日,全国和我省法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对余杭区的法治建设量化评估体系进行了论证,这标志着余杭区的法治建设进入了质的提升期,同时也开创了地方法治模式的先河。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余杭区刑事案件比上年同期减少314件,下降了10.32%,该区的平安指数和市民的安全感随之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和近年来余杭区在法治建设上的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长远的动态战略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专家座谈的层面上”,余杭区委、区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后认为,必须设计一套合理化、具体化、数字化的评估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余杭区的法治建设进程。2006年10月24日,余杭区委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共同探索余杭法治建设的量化考核评估体系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调研、论证,评估体系终于新鲜出炉,余杭区委还就此组织全国、省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论证会上,课题组组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弘道介绍,评估体系包括一个法治指数,区本级、区级机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个层面,并设计了党风廉政建设、权利救济、社会法治意识程度、安全感、治安满意度等9张调查问卷。曾参与北京市法治评估体系建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评估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有足够的高度,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在构建农村和社区的法治评估体系上有很高的创新价值。 |